百万加密币失窃案暴露法律认定分歧 四员工被判非法获取数据罪

加密资产盗窃案引发法律争议

近期,一起涉及百万加密币盗窃的案件引发了广泛关注。该案不仅暴露了加密资产领域的风险,也凸显了我国在加密资产法律定性上的分歧。

2023年5月,上海居民欧某发现自己钱包中价值百万的加密币消失。经过调查,欧某发现一个月前有人将其加密币全部转走。通过技术分析,欧某发现自己使用的钱包存在自动获取私钥的"后门"程序。

在相关方面协助下,欧某成功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并于2023年8月向公安机关提交刑事控告。随后,某平台的三名内部员工刘某、张某1和董某2被逮捕。

根据法院判决,三名被告利用职务之便,在钱包中植入"后门"程序,非法获取用户私钥和助记词。他们共计非法获取27622条助记词和10203条私钥,涉及19487个钱包地址。三人原计划两年后使用这些数据非法获取用户虚拟币。

然而,案件调查过程中出现了意外转折。检方发现,实际转走欧某加密币的是另一名前员工张某2。张某2早在2021年就在另一个平台的钱包中植入了类似的后门程序,并在2023年4月利用非法获取的数据转走了欧某的加密币。

最终,法院以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判处四名被告有期徒刑三年,并处以罚金。然而,这一判决引发了争议。

有观点认为,本案应该以盗窃罪或职务侵占罪定罪,而非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这反映了司法机关对加密资产性质认定的分歧。部分法官认为加密资产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财物",而另一些则认为其具有财产属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判例实质上承认了加密资产的财产属性。例如,一些案例明确指出虚拟货币具有刑法意义上的财产属性,可成为财产犯罪的对象。

有专家指出,比特币等加密资产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刑法中"财物"的特征要求,包括管理可能性、转移可能性和价值性。因此,将本案定性为职务侵占罪可能更加恰当,也能更准确地评价被告的主观意图和客观行为。

这起案件凸显了法律与科技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区块链技术和加密资产市场的不断发展,我们期待未来法律能更精准地界定加密资产的法律属性,为司法实践提供更为明确和统一的指导。

BTC-0.84%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5
  • 分享
评论
0/400
probably_nothing_anonvip
· 08-04 23:22
社死啦 到底要丢多少币才能长记性
回复0
地板价观察员vip
· 08-04 23:11
这些项目还这么保管币呢
回复0
空投碰瓷哥vip
· 08-04 23:11
冷钱包保命 热钱包看命
回复0
mev_me_maybevip
· 08-04 23:09
无语 平台自己人都干这事
回复0
空投黑洞vip
· 08-04 23:04
币圈韭韭想回本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