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礦機銷售或構成證券 監管邊界引發爭議

加密礦機交易陷入證券認定爭議

最近,一起涉及加密貨幣礦機銷售的案件引發了廣泛關注。某加密公司因銷售名爲"綠盒子"的加密貨幣礦機被指控實施大規模欺詐,涉案金額高達1800萬美元。該公司承諾投資者每月可獲得100美元收益,年化回報率高達40%-100%。然而,事實證明這些承諾並未實現。

法院最終認定,該公司的礦機銷售與托管協議結合構成證券交易。這一判決不僅推翻了被告的抗辯,還明確將加密礦機納入證券監管範疇。法官認爲,該案符合投資合同的四個要素:資金投入、共同事業、利潤期望和依賴他人努力獲利。

這一裁決在法律界引發了激烈討論。支持者認爲,此案體現了"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即使礦機是實物商品,但其收益模式已構成"共同事業"的實質特徵。反對者則擔心,這可能導致所有帶有收益承諾的硬件銷售都被認定爲證券,使法律適用邊界變得模糊。

此案也引發了對加密資產監管的深層思考:如何在保護投資者與鼓勵技術創新之間尋求平衡?未來可能需要通過更多司法判例來進一步明確標準,例如規定商品銷售附帶收益承諾時,需同時滿足"去中心化運營"和"風險共擔"等條件才能排除證券屬性。

近年來,其他一些加密資產相關案例也爲證券定性提供了參考。例如,在某知名加密貨幣案中,法院認定面向機構投資者的銷售符合證券定義,而二級市場程序化銷售則不被認定爲證券。另一起穩定幣相關案件中,法院強調即使資產交易完全通過智能合約執行,只要存在"發起人主導的營銷與收益承諾",仍可能被納入監管。

隨着加密資產與智能合約等新技術的出現,傳統金融監管框架面臨挑戰。簡單套用現有測試標準已不足以滿足監管需求,未來或需要動態考慮項目的具體形式,平衡技術創新和依法監管的關係。加密市場的健康發展,需要法律理性與技術邏輯的深度對話,以構建更加完善的監管體系。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3
  • 分享
留言
0/400
瓜田李下vip
· 5小時前
跑路速度可以的
回復0
长线梦想家vip
· 5小時前
割肉三年了不还是坚持着 三年后还会继续亏
回復0
天台VIP会员vip
· 6小時前
割就完事了嘛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