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yPal幫派崛起記:Founders Fund如何締造硅谷投資帝國

從PayPal黑幫到投資帝國:揭祕Founders Fund發家史

Peter Thiel不見蹤影。

2025年1月20日,美國權貴匯聚國會大廈,慶祝Donald J. Trump就任第47任總統。回顧現場照片,科技和風投圈內人士很難不聯想到Thiel。他雖未現身,卻無處不在。

他的前僱員成爲副總統;他在《斯坦福評論》的老搭檔掌管AI與加密貨幣事務;他最早的天使投資對象創立了Meta;與他亦敵亦友的合作夥伴成爲全球首富。

Thiel展現出驚人的遠見:他能預見二十步後的棋局,並將關鍵棋子精準布局。他遊走於金融界、科技領域和軍工復合體;行爲謹慎反常,令人難以捉摸;經常神祕消失數月,然後突然出現,拋出犀利妙語、令人困惑的新投資,或引人入勝的復仇行動。

從PayPal黑幫到投資帝國:揭祕Founders Fund發家史

Founders Fund是Thiel權力、影響力和財富的核心。自2005年成立,它從規模5000萬美元的基金成長爲管理數十億美元資產的硅谷巨頭。其形象具有爭議性,類似20世紀90年代初的"壞小子軍團"。

業績數據佐證了Founders Fund的張揚做派。盡管基金規模持續擴大,其對SpaceX、比特幣、Palantir、Anduril、Stripe、Facebook及Airbnb的集中押注仍接連創造驚人回報。2007年、2010年與2011年三期基金更創下風投史上最佳業績三部曲:分別以2.27億、2.5億和6.25億美元本金,實現26.5倍、15.2倍及15倍的總收益。

Peter Thiel似乎擁有令人着迷的魅力。與他的偶然邂逅常令聽者着魔:有人爲他遷居城市,有人放棄顯赫職位,只爲多沉浸在他那"詭異"的思想中。

Ken Howery與Luke Nosek早在2004年與Peter Thiel聯創Founders Fund前多年就已臣服於這種魅力。Ken Howery的"皈依時刻"發生在斯坦福經濟學本科時期。Peter Thiel與Ken Howery的初次相遇源於《斯坦福評論》校友活動。Howery很快意識到這絕非傳統招聘晚宴。持續四小時的思想漫遊中,年輕的Thiel展現出全然的蠱惑力。

在Nosek身上,Thiel發現了理想人才原型:才華橫溢又特立獨行,敢於探索常人怯於思考的結論。這種大腦強大、思想自由與對社會規訓的漠視,正契合Thiel的價值觀。

自1998年年中斯坦福演講,Founders Fund的三位創始人正式會面。盡管三人又花了七年時間創立各自的風投基金,但更深層次合作已即刻開展。

某種程度上,Founders Fund正是Peter Thiel的"報復性商店"。雖然Mocha Joe這個尖酸刻薄的家夥激勵了Larry David,但Thiel的舉動可視爲對紅杉資本Michael Moritz的回應。

Moritz是牛津畢業記者轉型的投資人,堪稱風投界傳奇,負責雅虎、谷歌、Zappos、領英和Stripe的早期投資。Moritz是一位兼具文學氣質的投資高手,在Thiel早期創業史中屢次成爲絆腳石。

PayPal收購案爲Thiel帶來的6000萬美元收益,進一步點燃其投資野心。即便在管理規模擴張期,他仍多線並進:追逐宏觀投資成就、系統化風投實踐、同時創立新公司。Clarium Capital成爲這些野心的核心載體。

這與Thiel的思維特質完美契合——他天生擅長把握文明級趨勢,且本能抗拒主流共識。這種思維模式很快在市場領域展現威力:Clarium的資產管理規模在三年內從1000萬美元飆升至11億美元。2003年通過做空美元獲利65.6%,經歷低迷的2004年後,2005年再度斬獲57.1%回報率。

與此同時,Thiel與Howery開始籌劃將零散的天使投資系統化爲專業風投基金。業績給了他們底氣:"當我們審視投資組合時,發現內部收益率高達60%-70%,"Howery表示,"這還只是兼職隨手投的結果。如果系統化運作呢?"

經過兩年醞釀,2004年Howery啓動募資,初期規模5000萬美元的基金原擬命名爲Clarium Ventures。他們照例邀請Luke Nosek以兼職身分加入。

相比對沖基金管理的數十億美元,5000萬看似微不足道,但即便有PayPal創始團隊光環加持,募資仍異常艱難。機構LP對如此小規模基金興趣寥寥。Howery曾希望斯坦福大學捐贈基金作爲錨定投資者,但對方因基金規模過小而退出。最終僅募得1200萬美元外部資金——主要來自前同事個人投資。

急於啓動的Thiel決定自掏3800萬美元(佔首期基金76%)補足缺口。"基本分工是Peter出錢,我出力。"Howery回憶道。考慮到Thiel的其他事務,這種分工實屬必然。

從PayPal黑幫到投資帝國:揭祕Founders Fund發家史

2004年的Clarium Ventures(後更名Founders Fund)陰差陽錯成爲硅谷最佳定位基金,這歸功於Thiel募資前完成的兩次個人投資。首項是2003年聯合創立的Palantir——Thiel再次身兼創始人與投資人雙重角色,與PayPal工程師Nathan Gettings及Clarium Capital員工Joe Lunsdale、Stephen Cohen共同啓動項目。次年他邀請斯坦福法學院同窗、特立獨行的卷發怪才Alex Karp出任CEO。

Palantir的使命極具挑釁性:借鑑《魔戒》中"真知晶石"的意象,運用PayPal反欺詐技術,幫助用戶實現跨域數據洞察。但與常規企業服務不同,Thiel將客戶鎖定爲美國政府及其盟友。這種政府導向的商業模式同樣遭遇融資困境——投資者對緩慢的政府採購流程充滿疑慮。

Kleiner Perkins高管直接打斷Alex Karp的路演,大談該商業模式不可行;老對手Mike Moritz雖安排了會面,卻在整場會議中漫不經心地塗鴉。盡管未能打動沙丘路風投機構,Palantir卻獲得中情局旗下投資部門In-Q-Tel青睞。In-Q-Tel以200萬美元成爲Palantir首個外部投資者,這筆投資日後爲Thiel帶來巨大財務與聲譽回報。Founders Fund後續累計投資1.65億美元,截至2024年12月持股價值達30.5億美元,回報率18.5倍。

但巨額回報尚需時日,Thiel在創立Clarium Ventures前的第二項關鍵投資見效更快:2004年夏,Reid Hoffman將19歲的Mark Zuckerberg引薦給老友Thiel。會面數日後,Thiel同意以50萬美元可轉債形式投資Facebook。條款簡明:若2004年12月前用戶達150萬,債權轉股權獲得10.2%股份;否則有權撤回資金。盡管未達目標,Thiel仍選擇轉股——這個保守決策最終帶來超10億美元個人收益。雖然Founders Fund未參與首輪投資,但後續累計投入800萬美元,最終爲LP創造3.65億美元回報(46.6倍)。

Thiel後來將Facebook B輪融資視爲重大失誤。首輪投資時估值500萬美元,八個月後Zuckerberg告知B輪估值已達8500萬美元。這讓他悟出反直覺的教訓:"當聰明投資者主導估值激增時,往往仍被低估——人們總是低估變革的加速度。"

Sean Parker將Michael Moritz列入"黑名單"自有其緣由。這位電視廣告經紀人兼海洋學家的兒子,1999年以19歲之齡憑藉P2P音樂共享應用Napster震撼科技界。盡管Napster最終在2002年關停,卻爲Parker贏得聲譽與爭議。同年他創立聯繫人管理應用Plaxo,其社交功能雛形及"危險神童"光環吸引紅杉資本Moritz等投資者注資2000萬美元。

Plaxo重蹈Napster覆轍:高開低走。據當時報道,Parker管理風格飄忽——作息混亂、團隊失焦、情緒多變。至2004年,Moritz與天使投資人Ram Sriram決定罷免Parker。當Parker嘗試套現股份受阻時,矛盾激化:Plaxo投資方僱傭私家偵探追蹤其行蹤,核查通訊記錄發現涉毒跡象(Parker辯稱屬娛樂性質且不影響工作)。這場鬧劇以2004年夏Parker出局告終,卻意外促成轉機——離開Plaxo後,他立即與Mark Zuckerberg展開合作。

Parker甚至專程飛往紐約,在Tribeca熱門餐廳與Zuckerberg共進晚餐,不惜透支銀行帳戶。當Plaxo分崩離析之際,他在Palo Alto與Zuckerberg重逢,隨即出任Facebook總裁,開啓短暫而傳奇的合作。其首個舉措便是向Michael Moritz與紅杉資本復仇——2004年11月Facebook用戶突破百萬時,紅杉尋求接觸機會。Parker與Zuckerberg設計了一場殘忍的戲弄:他們故意遲到且身着睡衣,用題爲《不該投資Wirehog的十大理由》的演示文稿嘲諷紅杉,其中包含"我們沒有收入""我們穿着睡衣遲到""Sean Parker參與其中"等幻燈片。"鑑於他們的所作所爲,我們絕不可能接受紅杉投資,"Parker表示。這個錯失或許成爲紅杉史上最痛失手。

正如這個插曲所示,這位Napster創始人在Facebook早期融資中扮演關鍵角色,引導Zuckerberg認識風投世界。因此當Zuckerberg在Clarion的Presidio辦公室會見Thiel與Hoffman時,Parker亦在場。

盡管Thiel與Parker早年在Plaxo時期已有交集,但真正奠定合作基礎的是Facebook時期。2005年8月,Parker在北卡羅來納州租用派對別墅時,因未成年助理在場及可卡因搜查事件被捕(盡管未被起訴且否認知情),最終被迫離開Facebook。這反而成爲多方共贏的轉折點:Zuckerberg已準備好接管管理權,投資者擺脫了才華橫溢但難以捉摸的代言人,而Parker也坦言"衝刺後便消失"的性格本就不適合日常運營。

數月後,Parker以普通合夥人身分加入Thiel的風投機構——此時它已更名爲Founders Fund(最終像Facebook一樣去掉了定冠詞)。這個名稱更契合其抱負與定位。"我們對PayPal時期的某些投資者頗有微詞,我們認爲完全可以用另一種方式運作。"Howery表示。其核心理念簡單卻顛覆:絕不驅逐創始人。

這在如今"創始人友好"泛濫的市場看似平常,但當時實屬創舉。"他們首創'創始人友好'理念,當時硅谷慣例是找技術創始人,僱傭職業經理人,最後把兩者都踢出局。投資者才是實際掌控者。"Flexport CEO Ryan Peterson評價。

"這就是風投行業前50年的運作方式,直到Founders Fund出現。"Stripe聯合創始人John Collison總結風投史道。自1970年代起,Kleiner Perkins與紅杉資本通過積極介入管理取得成功,這種"投資人主導"模式在Atari和Tandem Computers等案例中成效顯著。即便30年後,頂級風投仍保留這種思維慣性——權力屬於資本方而非創業者。紅杉傳奇創始人Don Valentine甚至戲稱應把平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4
  • 分享
留言
0/400
熊市搬砖侠vip
· 08-05 08:11
这人还活着呢
回復0
defi_detectivevip
· 08-05 00:00
前戏划水拉满 搞这么大波动就是为了割韭菜而已
回復0
幸存者谬误vip
· 08-04 23:55
暗中纵横商界 下棋高玩
回復0
Pump分析师vip
· 08-04 23:46
韭菜早就被他割完咯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