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攢成長值,抽華爲Mate三折疊!廣場第 1️⃣ 2️⃣ 期夏季成長值抽獎大狂歡開啓!
總獎池超 $10,000+,華爲Mate三折疊手機、F1紅牛賽車模型、Gate限量週邊、熱門代幣等你來抽!
立即抽獎 👉 https://www.gate.com/activities/pointprize?now_period=12
如何快速賺成長值?
1️⃣ 進入【廣場】,點擊頭像旁標識進入【社區中心】
2️⃣ 完成發帖、評論、點讚、發言等日常任務,成長值拿不停
100%有獎,抽到賺到,大獎等你抱走,趕緊試試手氣!
截止於 8月9日 24:00 (UTC+8)
詳情: 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384
#成长值抽奖12期开启#
CLARITY法案:構建加密監管新秩序 剖析數字商品與資產界定
加密監管新格局:CLARITY法案如何定義未來秩序?
Crypto Week三連擊,穩定幣監管法案已成爲法律,反CBDC法案和CLARITY法案仍在立法過程中。
與穩定幣法案不同,CLARITY法案着重於加密貨幣的基本定義和權限分配,特別是公鏈、DeFi、代幣發行,以及相關監管機構的職責界定。該法案與2024年FIT21法案密切相關。
美國正在構建一個源於實踐經驗的全面監管框架,了解這一歷史進程對把握未來至關重要。
金融自由化的新時代
联准会一直以控制通脹爲由堅守鑄幣權,而前總統則傾向於放松這一權力以擴大經濟影響。
穩定幣法案開啓了自由穩定幣時代,原本由中央銀行掌控的鑄幣權現在分散到了科技新貴和傳統金融機構手中。然而,某些自由意志主義者認爲這還遠遠不夠。
2008年金融危機後,衍生品市場成爲衆矢之的。時任總統急需專業人士幫助規範巨額的期貨和掉期市場。
因此,某位專家被任命爲CFTC主席,並在2010年推出了旨在將衍生品市場納入現有監管體系的法案。這位專家聲稱要"馴化狂野西部",這是他首次從監管層面戰勝市場。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2021年,時任總統再次提名這位專家出任SEC主席,試圖監管新的金融邊疆——加密貨幣。
焦點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對BTC/ETH的商品屬性沒有爭議,但認爲其他代幣和IXO都是非法證券發行;
針對交易所的高槓杆行爲,認爲這是在"誘導"用戶,對某些交易平台發起特別監管行動。
然而,這位專家最終在ETF問題上讓步。2021年SEC批準了比特幣期貨ETF,但對現貨ETF一直持保守態度。直到2024年SEC在某案中部分敗訴後,才最終批準了比特幣現貨ETF。
加密貨幣代表了一種更爲自由的力量,最終徵服了各大監管機構、白宮、國會,甚至联准会和華爾街,一個相對開放的時代隨之到來。
值得一提的是,某交易所創始人因爲向某位總統候選人捐贈巨額競選資金,反而在2022年身陷囹圄,這可能是導致監管機構對加密行業態度趨嚴的重要原因之一。
CLARITY法案:加密貨幣的正名之路
新任總統上任後便更換了SEC主席,選擇了一位早在2016年就與之交好的人選繼任,開始了一個相對自由放任的時代。
CLARITY法案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提出的。需要說明的是,該法案目前仍在立法過程中,已通過衆議院審議,還需經參議院批準。
參議院也有自己的數字資產市場結構和投資者保護法案,但在共和黨主導的立法框架下,加密友好政策是大勢所趨。
當前的CLARITY法案針對數字商品、數字資產和穩定幣設計了監管框架。首先將穩定幣定義爲支付工具,其次將數字商品歸CFTC管轄,數字資產則由SEC負責。
CFTC的重大勝利
真正去中心化的公鏈代幣被認定爲商品,其交易歸CFTC管轄。IXO、SAFT等融資仍屬SEC管理,但設有7500萬美元的豁免額度。發行後的代幣如在四年內轉爲去中心化則可免於處罰。
法案承認數字商品的存在,只要其對公鏈、DeFi、DAO協議運行具有實用價值,就不再被視爲證券。
但NFT被明確界定爲資產而非商品,因爲它們各不相同,不能作爲統一的交換媒介。此外,生息、獎勵和分潤必須對維持協議去中心化運行有價值,否則將歸SEC管轄。
法案實質上區分了代幣發行過程和運作過程。以下是幾種典型情況:
滿足條件指符合數字商品定義,承諾未來轉爲去中心化協議,且無需中介即可交易。但參與項目本身就是一種投資,如預期獲得收益則屬參與資產發行。
未來的具體定義尚不明確,但可從過往案例中尋找劃分依據:
CLARITY法案確實較爲詳盡,設定了SEC和CFTC聯合監管的框架。數字商品兼具虛擬證券和實物商品的特性,確實需要兩個機構共同管理。
結語
CLARITY法案是美國加密監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基本界定了代幣和公鏈等核心概念,明確了數字商品的定義,剩餘部分自然歸爲資產,如NFT、穩定幣和代幣化資產(RWA)。
然而,DeFi的運作仍處於模糊地帶。盡管該法案已修改《證券法》的相關定義,但鑑於DeFi的重要性,可能需要單獨制定一部DeFi法案,而不是將其與穩定幣、公鏈、代幣等混在一起。
這並非得寸進尺。在美國構建加密監管框架的同時,某匿名混幣協議案仍在進行中,其聯合創始人的命運將成爲司法推動立法的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