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週期分析:全球經濟通脹拐點與投資策略轉變

robot
摘要生成中

加密貨幣週期分析:全球經濟處於通脹拐點

有人認爲加密貨幣牛市已經結束,需要盡快推出代幣。他們也質疑比特幣爲何沒有跟隨納斯達克 100 指數漲。然而,這些人同時也認爲世界正在從美國主導轉向多極化,政府需要通過金融壓制和印錢來資助赤字,第三次世界大戰已經開始並將導致通脹。

這些看似矛盾的觀點實際上印證了我們正處於一個轉折點 - 從一種地緣政治和貨幣格局轉向另一種。雖然無法確定具體的主導國家和架構,但大致輪廓已經顯現。

本文將跳出當前加密貨幣市場的短期波動,分析從1930年代大蕭條至今的三大週期,聚焦美國主導的全球經濟體系。了解和預測下一個主要週期對投資決策至關重要。

Arthur Hayes: 全球經濟處於通脹週期拐點,持有加密貨幣是保值最佳方式

歷史上存在兩種時期:本地時期和全球時期。本地時期政府對儲蓄者進行金融壓制,爲戰爭融資;全球時期金融管制放松,促進全球貿易。本地時期通常伴隨通脹,全球時期則伴隨通縮。

在通脹期應持有黃金,放棄股票和債券;在通縮期則應持有股票,放棄黃金和債券。政府債券通常不會長期保值,除非可以低成本或無成本地無限利用,或被監管強制持有。

以下是幾個關鍵時間節點:

  • 1933年4月5日:美國禁止私人持有黃金
  • 1974年12月31日:美國恢復私人持有黃金權利
  • 1979年10月:联准会轉向控制信貸量而非利率
  • 1980年1月20日:裏根就任總統,隨後放松金融監管
  • 2008年11月25日:联准会啓動量化寬松
  • 2009年1月3日:比特幣創世區塊誕生

Arthur Hayes: 全球經濟處於通脹週期拐點,持有加密貨幣是保值最佳方式

1933-1980:美國和平崛起週期

二戰後美國工業重建世界並獲得巨額回報。盡管如此,政府仍通過金融壓制爲戰爭融資,包括禁止持有黃金、控制利率等。在這一時期,股市是儲蓄者對抗通脹的唯一出路。

Arthur Hayes: 全球經濟處於通脹週期拐點,持有加密貨幣是保值最佳方式

1980-2008:美國霸權巔峯的全球化週期

隨着擊敗蘇聯的信心增強,美國開始解除金融等監管,讓市場活躍起來。美元以中東石油盈餘爲支撐,通過高利率抑制通脹。在這一周期,美國作爲唯一超級大國擴大了全球貿易,美元因貨幣保守主義走強,黃金表現不及股票。

Arthur Hayes: 全球經濟處於通脹週期拐點,持有加密貨幣是保值最佳方式

2008至今:美國與中世紀本土週期的對比

面對金融危機,联准会實施量化寬松。主要政治集團間的代理人戰爭再次全面爆發。爲應對戰爭,各國轉向內部,要求儲蓄者爲國家戰時開支提供資金。

這次美元貶值時,資本可以自由離開系統。比特幣作爲無國籍貨幣登場,其表現遠超黃金和股票。比特幣的優勢在於帳本通過加密區塊鏈維護,資金以光速流動,不受政府無限印鈔影響。

Arthur Hayes: 全球經濟處於通脹週期拐點,持有加密貨幣是保值最佳方式

量化寬松的終結

量化寬松政策導致市場將資金投向非生產性領域。企業傾向於回購股票而非提高產能或改進技術。美國制造業因此變得脆弱,甚至無法滿足戰時需求。

未來,西方國家分配信貸的方式可能與中日韓類似,由國家直接指導或通過低息政府債券實現。在這種情況下,購買比特幣等系統外資產將是唯一出路。

Arthur Hayes: 全球經濟處於通脹週期拐點,持有加密貨幣是保值最佳方式

交易策略

美國預算赤字預計將在2024財年飆升至1.915萬億美元,創下除疫情時期外的新高。亞特蘭大聯儲預測2024年第三季度實際GDP增長2.7%。如此大規模的政府支出使經濟陷入衰退變得極其困難。

這表明財政和貨幣條件將保持寬松,持有加密貨幣是保值的最佳方式。當前情況與20世紀30-70年代類似,面對即將到來的通過銀行系統擴張和集中信貸分配導致的貶值,應當在仍能自由轉移的情況下從法幣轉向加密貨幣。

Arthur Hayes: 全球經濟處於通脹週期拐點,持有加密貨幣是保值最佳方式

BTC-0.33%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2
  • 分享
留言
0/400
空投刷子姐vip
· 08-05 05:45
牛市还在等等
回復0
NFT慈善家vip
· 08-05 05:28
影响现在是多极的
查看原文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