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藥行業的變革:從創新泡沫到AI驅動的商品化

生物制藥模態的商品化

十年前,鮑勃·杜根以 210 億美元的天價將他創立的美國生物技術初創公司 Pharmacyclics 賣給了某制藥巨頭。該公司研發出一款極具前景的抗癌藥物,爲杜根帶來了超過 35 億美元的豐厚回報。

這筆交易反映了生物技術產業的一個普遍現象:小型初創企業成爲創新的主要來源,而大型制藥公司則通過高溢價收購來補充自身產品線。

然而,十年後的今天,情況正在發生變化。杜根帶着一款在臨牀試驗中擊敗某知名癌症免疫治療藥物的新藥重返舞臺。但這次他並非從美國實驗室發現此藥,而是從一家中國公司獲得了授權。

這一變化意義重大。中國已成爲生物科技領域不可小覷的競爭對手,展現出快速開發能與美國實驗室產品匹敵甚至超越的新藥能力。換言之,"制藥業正迎來其'deepseek 時刻'"。

這種局勢引發了諸多思考。讓我們回顧一下生物制藥行業的發展歷程,看看我們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

AiSci:論生物制藥模態的商品化

藥物研發技術商品化的漫長歷程

在歷史上,大多數藥物都是偶然發現的植物性化學物質。隨着時間推移,人們開發出更系統化的篩選工具。另一類則是可從動物體內分離的蛋白質,如胰島素。

1976 年基因泰克的成立源於重組 DNA 技術的突破,開創了生物制劑的新紀元。五十年後,生物制劑的年度獲批數量已幾乎與小分子藥物持平。

基因泰克的成功引發了一波投資熱潮。到 1983 年,美國公司已向新興生物技術企業投資了 5 億美元。兩年後,這一數字增長至近 20 億美元。

然而,這顯然是一個炒作泡沫。重組 DNA 技術仍處於起步階段,監管問題懸而未決,大規模生產也面臨挑戰。

泡沫破裂後,行業進入了一個整合期。大公司開始內部構建生物技術能力,許多小公司面臨被收購或合並的命運。

盡管如此,重組 DNA 技術確實是制造新藥物的革命性工具。那些擁有資源和毅力的公司繼續推出新產品。基因泰克、安進和再生元等先行者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

這一演變過程幾乎是 Gartner 炒作週期的典型範例。最初的創新引發了一輪巨大的炒作,隨後進入幻滅期,最終達到"生產力高原"。

AiSci:論生物制藥模態的商品化

如今,生產生物制劑的能力不再是少數公司的祕密。全球科學家們已經花費數十年時間完善這些工具。衆多公司提供抗體開發服務,如 Adimab、FairJourney Biologics、OmniAb 等。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代企業的規模大約下降一個數量級。這反映了商品化的過程,即逐步將商品或服務轉化爲大宗商品並在價格上展開競爭。

AiSci:論生物制藥模態的商品化

生物技術的戰略演進

隨着發現技術的標準化和商品化,生物技術投資也走向專業化。一種廣受認可的策略是"快速跟隨者"方法,即開發針對已知靶點的"同類最佳"藥物,而非全新靶點的"首創"藥物。

這一策略的優勢在於較低的風險和可觀的回報。觀察表明,1991 年至 2000 年間推出的大多數重磅炸彈藥物都是針對已知靶點開發的。

許多生物科技投資者將這一邏輯推向極致,導致已驗證靶點領域出現了嚴重的扎堆現象。爲提高效率,"虛擬生物技術公司"模式應運而生,將所有研發工作外包給專業合作夥伴。

中國在這一領域展現出明顯優勢:速度和成本。新的政策改革使得臨牀試驗能夠更快啓動,而中國科學家的薪資僅爲美國同行的一小部分。

憑藉這些優勢,中國的初創企業和生物制藥公司已覆蓋了廣泛的已知藥物靶點領域。他們以臨牀前或早期資產的形式,對各種靶點布局廉價的"看漲期權"。

這給快速跟隨策略帶來了巨大壓力。美國科學家面臨着來自地球另一端的持續競爭。

AiSci:論生物制藥模態的商品化

人工智能:最後一波商品化浪潮?

近年來,大量資金湧入旨在利用人工智能變革藥物研發的公司。一些公司如 Xaira Therapeutics 以巨額資金起步,目標是自主研發藥物。而 EvolutionaryScale、Profluent、Chai Discovery 和 Latent Labs 等公司則更傾向於提供廣泛賦能的基礎設施服務。

這種趨勢引發了既好奇又懷疑的復雜反應。有人認爲,如果人工智能技術僅對現有問題產生微小的量化影響,那麼提供這些解決方案的公司可能難以實現巨大的市值。

另一方面,如果 AI 的進步能夠帶來質的飛躍,真正引領我們進入一個設計而非發現的世界,那將是一個全新的局面。一個常被引用的比較對象是電子設計自動化(EDA)軟件公司 Cadence Design Systems,其市值達 660 億美元。那麼,"制藥業的 Cadence"是否會規模更大?

目前已有一些令人興奮的進展。華盛頓大學的貝克實驗室開發出能夠爲特定靶標生成微型抗體的 AI 模型。雖然這項工作仍處於概念驗證階段,但進展速度相當迅速。

未來,如果能夠解決親和力等問題,我們可能會看到生物制劑開發的全面數字化。這可能導致發現市場的整合,新進入者迅速吸引大量外包工作份額。

AiSci:論生物制藥模態的商品化

發現平台的潛在價值提升

並非所有生物技術平台都專注於治療模式。一些公司致力於識別新的生物靶點以開發藥物,這被稱爲"洞察平台"。

隨着模式變得越來越商品化,從目標洞察到可開發化學物質的時間和成本可能會進一步壓縮。在這種情況下,針對已知靶點的新疾病見解,其價值可能超越化學空間中任何漸進式的起點。

然而,經濟和技術現實可能會減緩這方面的進展。大多數早期生物科技投資者仍然寄望於通過大型收購實現資金流動,而制藥買家往往不願斥巨資去驗證新的生物學假設。

要改變這一現狀,我們需要繼續縮短從發現、開發到商業化的每個環節的時間和成本。這將使早期藥物發現變得更有價值。

AiSci:論生物制藥模態的商品化

護城河的新形態

傳統上,生物制藥行業的競爭優勢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大型制藥公司的規模經濟,以及生物技術公司通過新知識產權形式控制的壟斷資源。

然而,隨着技術的發展,我們可能會看到新的防御壁壘形式出現。例如,CAR-T 療法和個性化癌症疫苗等新型治療方法可能從工藝力量而非知識產權中獲得護城河。這些治療方法甚至可能展現出網路經濟效應,因爲它們的質量可以隨着收集的數據增多而提升。

如果更多形式的藥物開始呈現這種趨勢,我們可能會看到一波生物技術公司直接競爭,試圖將自己確立爲全新一代的制藥公司。這些公司可能會整合多項前沿技術,發展重要的內部能力,模塊化標準化組件,同時掌控整體系統集成。

然而,這種策略面臨明顯挑戰,尤其是在融資和資本形成方面。這種公司創建方式與大多數生物技術投資者考慮產生回報的方式完全不同。該領域的贏家可能需要另尋資金來源,如深度科技風險資本或綜合性成長型股權公司。

盡管困難重重,潛在的回報卻是巨大的。如果這些解決全球問題的公司能以新方式建立護城河,我們可能會見證首批市值超過 1 萬億美元的生物技術企業誕生。

AiSci:論生物制藥模態的商品化

結語

當前公開生物技術市場的形勢相當黯淡,中國收購活動的持續升溫進一步威脅了美國生物技術公司的前景。然而,早期市場仍充滿潛力,技術創新的步伐同樣迅猛。

或許正確的問題不是市場是否會反彈,而是生物技術是否正處於向全新階段轉變的邊緣。如果是這樣,那麼現在正是創業的最佳時機。

換句話說......

生物科技已死。生物科技萬歲!

AiSci:論生物制藥模態的商品化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7
  • 分享
留言
0/400
gas_fee_therapistvip
· 11小時前
早就说过要做空
回復0
毁灭罐头vip
· 18小時前
抗癌药真香
回復0
NFT深呼吸vip
· 18小時前
未来太空看
回復0
鲸鱼观察员vip
· 18小時前
巨额生意真疯狂
回復0
LayerHoppervip
· 18小時前
药企变天了
回復0
MEV猎手阿福vip
· 18小時前
垄断远去利好创新
回復0
NotFinancial_Advicevip
· 19小時前
生物科技真有搞头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